欢迎光临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社科院专家:2013将是民营经济“利好”之年

时间:2013-01-09 09:45点击量:来源:中国网
      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超出了为公有经济“拾遗补缺”的范围,因为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民营企业早已超过了国有经济部门,成为主角;而自2009年起,私营企业更是在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上超过了国有工业企业,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回顾整个2012年,围绕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取舍,争论依然激烈。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考虑这个问题的着眼点相差很大。

  但是,尽管在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问题时,确实需要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但至少在一些基本点上还是容易取得共识的。例如,“发展是硬道理”,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大的异议,因为这已被中国在发展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固然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没有国家的发达和人民的富裕,要想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各种难题是绝无可能的。又如,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为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发展很粗放,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效率更高、创新更强的发展模式。对此,应该也不会有谁会表示反对。

  那么,从这样两个角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当前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会得出一些什么样的判断呢?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民营经济

  既然发展是硬道理,那么一切有利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能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事物都应得到保护和鼓励,而一切不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则应予以限制和改革。而民营经济恰恰是一个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类型。因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始终是一个最具活力从而增长最强劲且效率最高的部门。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70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9.64万亿元,同比增长5.3%;集体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492亿元,同比增长7.7%;股份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2.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三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7.96万亿元,同比增长4.8%;私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

  同时,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240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1.13万亿元,同比下降9.2%;集体企业的利润630亿元,同比增长8.1%;股份制企业的利润2.35万亿元,同比增长2.0%;三资企业的利润9195亿元,同比下降9.2%;私营企业的利润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0%。也就是说,在这两个规模指标的增长速度上,国有工业都是最低,而民营工业则是最高。而且,民营工业的利润增速高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说明其效率水平在今年里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状况并非2012年的一时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在1998年至2011年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0.38%。其中,国有企业的年均增速为14.60%,私营企业的年均增速为43.39%,三资企业的年均增速为20.79%,其他企业的年均增速为18.34%。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6.14万亿元,年均增长32.19%;其中,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65万亿元,年均增长29.23%;民营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82万亿元,年均增长52.51%;三资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55万亿元,年均增长30.89%;其他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13万亿元,年均增长27.10%。可见,在近十四年的时间里,民营工业始终是中国经济中发展速度最高的经济类型,其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相当于全部工业产值增速的两倍以上。而国有工业在这一时期里的年均产值增长率不仅低于全部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近6个百分点,且只及私营工业增速的33.6%。与此类似,在实现的利润总计上,民营工业的实现利润总量和利润年均增速上都位居榜首。就年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民营工业相当于全部工业的1.6倍,相当于国有工业的1.8倍。

  更重要的是,民营工业不仅增速高,而且效率水平也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在1998年至2011年期间,大体上,国有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一直位于最低水平上,而民营工业则相反,不仅一直显著高于国有工业,而且在多数年份里都处于国内最高水平(见图)。若计算这十四年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的话,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为6.83%,国有企业为4.76%,私营企业为10.91%,三资企业为7.76%,其他企业为8.12%。私营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稳居榜首的现象表明,民营经济是目前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一个经济类型。考虑到这一期间国有工业在总资产占用规模上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经济类型,如果国有工业在总资产利润率上能达到民营工业的水平,则这十四年中我国工业利润总额将增加8.95万亿元,这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的六分之一强(16.08%)。反过来看,这也意味着,国有工业的低效率给中国经济造成了相当可观的隐性财富损失。

  中国正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中国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践已经证明,在这方面,民营企业是最具优势的。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其实就是限制我国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只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同“发展是硬道理”,就不难肯定,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壮大民营经济,大力拓宽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乃至保持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积极意义。

  二、鼓励创新与发展民营经济

  首先,对于创新,要作广义的理解。市场经济以竞争为基本特征,任何经济主体,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组织、战略、技术、管理、效率、应变等各方面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因而,市场经济中的创新是广义的、全方位的,单纯的科技创新只是市场经济社会所需创新的一个方面,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变革才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广泛的企业创新,强劲的产业进步,还是一个国家在各类高科技领域中获得持续成功的前提。没有前者奠定的扎实基础,后者即使一时成功,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就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那些国家级的重大科技研究固然不可或缺,但广大企业在技术、组织、管理、营销等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和变革则是整个国家创新的深厚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不活跃,整个国家在高技术上的创新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创新活动是探索未知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创新成功之前,不仅没人确切知道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可能成功,甚至连需要哪些方面的创新都是不清楚的。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一个社会要想提高创新的成功概率,唯一有效的途径是尽可能地扩大整个社会在创新上的探索范围,以便尽可能地覆盖所有的可能方向和路径。一个社会的创新努力越是多元和发散,其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因此,最有效的创新体系不应以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为基础,它必须以非政府性的民间创新活动为主体。以为建立政府主导的庞大官方创新体系就是创建创新型国家,是不了解创新活动本质的表现。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尽管可以集中全国的优质人才资源,举全国之力重点攻关,但因整个过程局限于少数专家的头脑,在探索方向上必然陷于逼仄,其成功概率不可能很高。很显然,只有给政府之外的众多民间主体创造广泛的自由探索空间,才能在整个社会中造就高度发散的多元化创新探索格局,从而有效地保障整个社会在各类创新上的高成功概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给民营企业以更大的经营自由,使企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再次,政府统制下的科研系统和国有经济部门难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这种体制在动力机制上有着固有的缺陷。因而从根本上来讲,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无法提供能确保社会具有不竭创新活力的激励机制。现代经济学已经证明,要想使一个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并实现高效率,其产权界定上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分派界定必须匹配和对称。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讲就是,要保证使企业产权中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地分派给同一主体(个人)。只要违背这一点,整个机构的运转就会低效率。也许有人认为,官方机构和部门可以通过内部激励措施的设计,模拟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效应,以推动组织成员的创新活动。但国内外广泛的企业实践已经证明,借助各种组织手段人为地模拟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组织的创新活力,提高组织效率,但它在实现程度上永远无法与实际市场竞争机制并驾齐驱。因此,大组织中的人为激励机制永远无法完全达到实际市场竞争在奖优罚劣上的有效性和严格性。离开了实际市场竞争在绩效甄别和奖惩上的基础性作用,就无法保证一个社会在创新和变革上具有不竭的动力。

  鼓励民间创新,核心是保护和鼓励企业家。企业家是善于发现商机和把握商机的人。在任何社会中,企业家都是少数。因为,企业家的成功创新不仅要靠智力因素,还要靠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超常的直觉感悟和冒险精神。现代教育体系可以成批地培养工程师、熟练技工和专业管理人员,却无法培养出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企业家可遇而不可求。但这并不是说成功企业家一定是个人综合素质极高的人。其实,要讲个人综合素质,许多成功企业家未必就是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许多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综合素质未必超过国企领导人或政府官员。说民营企业拥有超过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创新优势,是就其整体而言的。单个民营企业在创新上的成功率不可能很高,多数民营企业速生速死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一个社会里众多民营企业在竞争压力下的发散努力汇聚在一起,却能构成庞大的和包罗万象的多元探索网,覆盖住尽可能多的成功可能性,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创新成功概率大大提高。在这一点上,社会整体层面上的高成功率与单个企业层面上的高失败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它们彼此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大量企业自行探索,看似盲目性很大,许多企业的努力似乎是在徒耗资源。但实际上,确保有足够众多的企业进行高度自由的尝试和探索是确保整个社会高创新成功率的前提。尽管有许多单个企业的创新尝试是失败的,也消耗了资源,但是一个探索者的革命性成功为社会带来的获益却远远超过所有失败者的付出,它能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远远超出了创新当事人自己获得的全部获利。试想,盖茨和乔布斯的商业成功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福祉是他们那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身价所能充分抵偿的吗?

  在2012年里,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这些重要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体现,有关决策层也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扩大内需、稳定就业、提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赖于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目前,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破题,扩大民营资本投资空间的政策修订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我们有理由期望,新的一年将是民营经济的“利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