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政府购买服务使单位体制和会计制度变革

时间:2014-02-25 09:24点击量:来源:中国会计报

  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是政府公共支出逻辑的转变,即从传统政府花钱办事向政府购买服务的转变,从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角度看也是从补供方向补需方的转变,这对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将引发一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明确规定“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现以医疗卫生为例,说明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对于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意义。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共服务以补供方机制为基础,补供方是将公共资金补助给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医院利用这些资金发工资、购买药品材料、购买设备,并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病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这就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医院模式,也称为政府直接生产模式。

  补供方投入机制下,公立医院(公共服务机构)法律地位类似于政府部门,最为典型的是公立医院院长(公共服务机构负责人)具有行政级别。政府直接生产模式最大弊端是公共服务机构缺乏竞争、效率低下,社会负担沉重。所以,我国前期事业单位改革以企业化和减负为目标,事业单位被政府推向市场,通过各种创收活动比如学校收取赞助费、借读费,医院采取“以药补医”方式,将公共服务责任转嫁给社会公众,这就衍生出教育乱收费、看病贵看病难等典型的社会公平问题,甚至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出现一些有病不医、因病返贫、一人生病全家遭殃等社会问题。

  为了纠正政府公共服务减负改革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即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从传统生产建设职能转向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重塑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公共服务回归公益性。

  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应当避免公共服务机构重蹈计划经济旧体制弊端———机构臃肿,冗员众多,效率低下,服务品质差,社会负担沉重。避免重蹈旧体制弊端的关键是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进行转变,即从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从政府直接生产服务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变。

  补需方是将资金补助给病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当然,这不是真实地把资金补助给病人,不是把真金白银给病人,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挪作他用。补助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政府给有资格或者合格的居民医疗券,即居民生病时选择到一家医院看病,病人看完病将医疗券付给医院,医院凭着医疗券向政府申请补助资金拨款;政府替病人向医院全部或部分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即政府按照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产出、结果)进行拨款、补助。

  这也称为结果导向的产出型预算。补需方模式赋予病人(顾客)选择权,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某医院服务不好,病人不去该医院看病,该医院就像企业一样无法生存发展。所以,补需方投入机制下公立医院(公共服务机构)法律地位类似于市场化企业。

  事业单位企业化体制改革导致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发展也将日益企业化,最典型的表现是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我国新《医院财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都专门增加一章“成本费用管理”内容,相应地,新《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都相应增加成本费用核算方法。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是事业单位会计企业化的典型表现。

  全面推行政府向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改革后,在完全补需方财政投入机制下,医院事业单位会计必须像企业会计一样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折旧成本也计入公共(医疗)服务成本,并向需方(病人)收取这一费用以进行价值补偿。否则,医院等事业单位将无法进行固定资产价值补偿与更新,各项公共(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将难以为继。

  实际上,事业单位计提折旧与成本核算完全颠覆了传统政府会计中“政府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不计盈亏,政府会计不计提折旧、政府会计不计算成本”的经典观念,促使政府会计改革迈开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