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环境会计·碳交易

时间:2014-03-21 08:26点击量:来源:中国会计报

  碳排放交易助推环境会计发展

  10个人在房间里聚会,怎样在保证环境不恶化的情况下,让烟瘾大的人可以多抽、不抽烟的人得到补偿?这就涉及到碳排放交易问题。

  近日,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周一虹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解释了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必要性。

  周一虹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无形资产。碳排放交易就是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一种环境制度。碳排放交易必然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碳排放交易事项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

  历史成本法公允价值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王毅刚告诉记者,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在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从2012年起,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相继启动了碳排放交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这会从根本上引导各省市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降低,还百姓一个碧水蓝天。”王毅刚说。

  如何衡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在碳排放交易中引入会计计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肖序表示,当前,在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中,主要的会计问题是如何对配额的分配、交易与交付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记录。从该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总量的设置意在控制排放总量实现减排的总体目标。配额的分配、交易与交付则是实现这个根本目标的手段和方式。目前,对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采用的历史成本法,另一种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下属的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法。

  确认计量方法后,下一步就是会计处理。周一虹认为,对企业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必须先界定排放权的资产、负债和收入。他认为,排放权应满足《企业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对资产的定义,购买的排放权将被确认为资产。这是因为从政府分得的排放权与购买到的排放权实质上并无差异,所以分得的排放权也应被确认为资产。企业得到由政府免费发放的排放权证,应按当时排放权的市场价格记录,可以借记“无形资产———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政府环境补贴”。

  企业实际发生排污时,应计提负债。而在排放权分配这一时点上,没有负债发生。只有当实际排污发生时,这项义务对应的负债才真正发生。会计主体可以按持有的排放权规定在许可期间内排放污染,也可以选择出售排放权。同时,减少排污量,或另外购买排放权、支付罚金。企业在交易市场上购入排放权时,以成交时的市场价格,借记“无形资产———排放权”,贷记现金

  会计处理完毕后,就涉及到会计信息披露。周一虹表示,排放权会计信息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均应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予以披露,并在报表附注中说明排放权的取得方式、金额、有效期限、权证种类及交易方式等相关信息。同时,在年报管理层说明中披露企业排放权及其交易的管理政策。

  建立全国性交易市场须扩大交易范围

  由于大气污染都是大范围、跨区的,治理污染需要京津冀甚至全国联动。因此,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必须扩大交易主体和范围,让交易活跃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王毅刚表示,目前,全国各地的碳排放市场交易低迷、缺乏流动性,制约了相关产业和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碳排放交易试点启动的首日,只完成了5笔协议交易。华能杨柳青热电公司等8家企业签订了配额交易协议,以每吨28元的价格出售碳配额指标。这个交易价格与深圳相同,略高于上海,比北京和广州的交易价格要低。

  “这和北京大力治理雾霾有关,严格的排放标准造成北京碳交易价格水涨船高。”王毅刚说。

  周一虹表示,排放权初次交易发生在政府环境管理部门与各经济主体之间,即政府把排放权出售给各经济主体。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四个方面扩大交易范围。

  第一是污染企业间的交易。

  有的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排放权;而有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排放权有节余。只要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易使双方都能获利,排放权交易就会发生。第二是污染企业与环境保护组织之间的交易。第三是污染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易。要吸引投资者像买卖股票一样加入这种资源交易,投资者在买进卖出中获利。第四是政府与各经济主体间的交易。

  随着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政府还可以回购一些排放权,以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最终使排放权的交易就像普通商品交易一样,任何经济主体都可以参与。

  “就像证券市场的繁荣为注册会计师打开了审计市场的新天地一样,相信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会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肖序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而在此前,环境会计还仅作为一个分支在会计领域进行探讨和研究。今后,环境会计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并应用。

  碳排放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应尽快规范

  全国两会期间,让每个人呼吸新鲜空气的环境保护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雾霾的形成与碳排放有很大的关系。据了解,目前,国内部分省市率先制定出台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试点行业核算方法,确定了全市碳排放统一的“度量衡”。下一步,要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如何做好碳排放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应早日规范标准。

  确认与计量缺乏统一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石文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会计准则或准则解释。

  “由于碳排放权的特殊性,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问题存在争议。”石文先说,如在碳排放权的确认上,有人认为应作为无形资产,有人认为应作为金融资产,还有人认为应作为存货。而在碳排放权的计量上,有人认为应采用历史成本,有人支持公允价值。此外,在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上,也缺乏统一的规范。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对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告诉记者,现阶段国内对于碳排放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没有统一的规范,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和规定来规范市场。

  “碳排放到底应该看作有偿取得还是无偿取得?比如,政府补贴、政策优惠等属于无偿取得,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节能减排不达标企业的惩罚也属于这一范畴。而有偿取得又可以看作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进行确认、计量与核算,这一方面也没有确切的定义。”朱建弟如是说。

  石文先说,《京都议定书》签订后,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初具规模,形成欧盟、芝加哥、澳洲和英国4个交易市场。全球碳排放交易金额逐年剧增,目前已超千亿美元,并规定交易的碳减排量必须是已通过第三方审计核证的减排量。而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北京、天津等7个省市已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碳排放交易额逐步上升。

  据此,两位委员都表示,应该尽快统一标准、规范市场。

  “为了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应根据碳排放权本身的特点及国际惯例,尽快研究和制定我国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会计准则或准则解释,明确碳排放权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相关标准,以规范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石文先说。

 

  注册会计师应介入信息审计

  在碳排放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中,信息是关键的要素之一。真实、可靠的相关信息是交易价格合理的保证,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

  “为了保证碳排放交易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引入审计机制对碳排放交易的相关信息进行鉴证。注册会计师在该领域大有可为。”石文先表示,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有着客观、公正的社会形象,科学、严密的审计程序,先进科学的技术检测手段与标准,完全能够胜任碳排放交易相关信息的鉴证工作,是进行碳排放交易相关信息审计的最佳人选。

  石文先认为,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介入碳排放交易,为碳排放交易的相关信息提供鉴证服务,可以减少碳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交易价格更加趋于合理,为碳排放交易市场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明确将碳排放纳入国民经济约束性指标。这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新业务提供了重要机遇,也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了挑战。

  “我们要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测量技术与标准,制定和完善碳排放交易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加强碳交易审计的人才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开展碳排放交易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石文先充满信心。

  碳排放审计的春天来了

  2月28日,当看到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在京联合召开会议,宣布21个部门将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全面展开的消息时,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陈彬兴奋地攥紧了拳头。

  近来,政府部门一系列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环境会计审计研究、推动碳排放审计服务的举措,让这位注册会计师行业碳排放审计服务领域的先行者,对自己倾心投入的工作更加信心满满。

  “碳排放审计鉴证服务发展的春天来了!”陈彬难掩激动。

  政策春风劲吹

  陈彬和他的碳排放审计拓展团队的确感受到了政策的春风。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组织开展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据预测,全国纳入报告企业总数约在两万家以上。这被视为摸清我国企业排放“家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将是实现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实质性举动。

  紧接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等21个部门和行业协会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统计工作宣告全面展开,这将为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重要基础信息依据。

  “这是要动真格的了!”陈彬感到,自2009年全身心投入到碳排放审计服务拓展中后,自己和同事们坚守5年,终于看到了收获的希望。

  我国政府于2009年年底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首次将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7%作为了国民经济新增约束性指标。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需要披露自身碳排放情况、寻求碳排放权交易,这对于相关专业服务形成了强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探索之路渐宽

  碳排放审计鉴证服务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版图中,是一块“真空地带”,没有任何经验可遵循。陈彬和他的团队完全是在开垦一块处女地,相关服务流程、标准、依据等,都需要他们自己去钻研、填补。

  在理论层面,他们承担完成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碳排放鉴证若干问题研究”课题,获得来自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等评审专家一致通过,认为其提供了可参照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指南和报审模式,填补了碳排放鉴证理论与实务的空白。基于近年来的工作,他们翻译、整理完成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服务程序、核算指南、盘查模块的培训教材近20余套,以及国际会计界有关温室气体计量、核算工具、第三方鉴证等方面的主要文献。

  实务层面的进展也很可观。现在,陈彬的团队已经拥有了在组织层面为企业提供碳盘查、碳披露鉴证、低碳咨询和项目层面等提供项目开发、监测、审定与核证的丰富经验。他们完成了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所属17家独立法人单位2011年度碳排放信息鉴证工作,并出具独立第三方鉴证报告。五粮液也成为国内率先自愿对社会公开披露碳排放信息的上市公司。此外,他们还完成了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3个重大建设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鉴证工作。

  先行者的优势使陈彬的团队得到了更大的施展舞台。

  2013年,在第二届“京交会”会计服务板块签约仪式上,他们与北京环境交易所签署了《关于合作开拓低碳服务市场的协议》。目前,他们还与自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就数字化低碳园区建设接洽低碳合作项目,与中国森林控股有限公司接洽研究、开发森林经营碳汇增汇项目。

  期待更多支持

  陈彬告诉记者,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碳排放审计鉴证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市场非常广阔,比如碳信息披露鉴证服务、自愿减排交易咨询、碳管理咨询等。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支持这个新生事物。”陈彬说,首先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加快建立相关机制步伐,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和基础建设,完善顶层设计。

  此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鼓励碳信息披露鉴证服务的发展,对陈彬所在的信永中和给予50万元资金奖励。这样的资金支持也是这项新兴业务所急需的。陈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推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投入,争取国际援助资金投入,引导企业资金投入。

  “我们还希望能有更多机构重视碳排放工作。通过低碳活动、低碳论坛、低碳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低碳环保意识,使其了解国际、国内低碳发展趋势,理解低碳减排对国家、社会、人类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陈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