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成本探秘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2013年,环保部和河北省政府签订责任书,从2013年开始,河北的大气质量要“三年好转,五年改善”。
当记者再次追问河北省将如何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时,张庆伟告诉记者,要把数字公开,要像报天气预报一样报污染物情况,每小时甚至每半小时实时发布,同时要在治理雾霾的资金问题上积极推进公开制度。
河北是重工业大省,在治理雾霾上需要下苦功夫,花大力气。
结合河北的实际来说,环境资金分配主要按照今年各个城市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量、是否为国家和省重点区域、政府性增支需求等原则来分配。重点支持燃煤锅炉拆除和储煤场的整治、煤改气和清洁能源置换、优质煤使用和煤质检测站的建设、黄标车淘汰补贴奖励、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
据了解,河北省环保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专项资金退出机制。对于随意修改项目、调整建设规划、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项目单位,终止资金拨付和项目执行。
张庆伟告诉记者,近年来,河北省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但在项目实施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等,影响了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河北省要求各地加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监管,建立并完善环保专项资金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严格账目管理,严格追踪检查。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完毕后,由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县级财政、环保部门提交资金项目验收申请。省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验收,可由河北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委托市级财政、环保部门验收。验收实行材料、现场双审查。
这些都是河北省对于有效使用、管理环境资金的积极举措。
“河北省环保厅提出,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环保专项资金,或者弄虚作假、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杜绝套取、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现象发生。”张庆伟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要对7600多亿元大气治理资金追踪问效
3月6日,在北京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众多媒体都把关注的焦点落在“雾霾”上。中国会计报记者就治理雾霾的资金有多少、如何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对治理雾霾资金的绩效管理等问题提问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
李士祥说:“环境治理是北京政府预算中的重要问题,政府要把环境治理放在预算编制中的突出位置。”最近,国务院加大了对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据了解,今年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的防治实行“以奖代补”。
李士祥表示,北京也随之出台了84项行动计划,要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做好4件事,即减煤、减排、控车、降尘。
要做好这4件事情,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北京初步预测大约会投入7600多亿元用来支持治理大气雾霾工作。同时,北京还将引导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创新投入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制定补贴措施。”李士祥说道。
据了解,目前各大省市将通过五个渠道筹集相应资金: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也是老百姓们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如何更好地使用环保财政资金、怎么样处理和解决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的相关问题,关乎着政府的廉政形象。
据了解,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不尽相同,有些是向特定对象筹集的,有些是由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安排的。不少专家建议,要从立法角度出发,做好环保财政资金筹集和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的有关立法工作,同时也要确保各项法律和制度得到有力执行,使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绩效会计控制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
李士祥还谈及,在未来,会逐步建立责任追究以及积极推进环保资金管理和控制对外公开的制度。
事实上,要防止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就需进一步制定、完善对环保财政资金使用后的总结,完善投资和会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规范化。
积极推进环保资金管理和对外公开制度也是未来需要积极探索的环节之一。监督部门要将监督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实行开放式监督,以借助社会舆论保证环保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环境保护毫无疑问成为了今年两会上的热门关键词。除了政府官员和各路专家被追问应该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外,不少企业也成为关注热点。
环保标准更新快、导致企业环保设施不达标需重新更换,这无疑为企业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对此,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认为,环保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注重环保必然加大企业成本
曹德旺毫不讳言企业注重环保必然加大企业成本,“比如做浮法玻璃,我们购买脱硝设备和除尘设备,投资这样一条环保线就要增加两三千万元的成本,运营这条线每年还要再增加二三百万元。”但这些成本在曹德旺看来是不能节省的。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做好,这是企业的大事。企业再能赚钱,如果对环境造成污染,那所有业绩都是零。
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也认为,企业如果想做百年老店,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和环境友好地共生和发展。“作为食品企业,我们既要保证食品安全,也要保护环境。这些看上去都是成本问题,但其实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组成部分。
从成本构成看是成本,但不能认为在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是种包袱。”
环保成本由多方面组成
谈到环保成本的组成,葛俊杰表示,购买污水处理设备以及设备的更新升级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人力成本也很高,我们有一批员工专门在环保这个链条上工作。现在我们特别关注对土壤的保护,提供安全的有机食品,例如,我们在崇明岛上生产有机大米,就从农业环节规范环保行为。”除了既定的设备和人员成本,有时突发状况也会增加企业不小的成本。
曹德旺曾在某地建了一座浮法玻璃厂,引进了法国洗砂技术,当时对方向他保证这项技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建成后曹德旺发现下脚料和污水的处理很成问题,老百姓提出很多意见。尽管当地政府提出让福耀与当地污水处理厂合作,稀释污水以后排放,但新的问题随即出现,洗出来的尾矿无法处理。有人建议将其收集埋入山上的采石坑,曹德旺坚决反对,果断关掉工厂。尽管造成了8000万元的损失,但他毫不后悔。
企业有义务公开环保信息
“民企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国企更严重,我也一直在反省相关的问题。最近我做的一些调研发现,民企在环保这块做得不如国有企业,特别是浮法玻璃、钢材、水泥等行业的民营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强制企业公开环保信息,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曹德旺说。
作为上市公司,光明集团每年都会公开社会责任报告,做到让老百姓心里有数。“国外有些国家现在提出用更高的价格购买零排放产品,这是对注重环保的企业很好的支撑和引导,能促成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联合推动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葛俊杰说。
曹德旺认为,除了企业自身要注重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的关键还在于加强监管,强化政府执政能力。政府应该统一考核标准、建设标准来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不应以企业的性质来决定,不管民营还是国有,碰到高压线就必须淘汰,这样做才有发展的希望。
合同能源管理:抛弃“成长的烦恼”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考核压力,企业有没有一种办法,既不增加太多成本,还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种办法就是合同能源管理。
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尽管如此,合同能源管理在实践当中仍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财政支持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有一个学术团队对合同能源管理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出版了一本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专著。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江百灵,正是这个学术团队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合同能源管理应该得到快速发展,这点已成为市场共识。
合同能源管理的优势非常明显:对于用能单位而言,减少了投资,节约成本支出,又规避风险;对于节能服务公司而言,专业性分工既让节能减排的目标更有把握实现,又能创造出效益。
“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有三种类型。”江百灵介绍说,其一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在这种类型中,节能服务公司投资购买节能设备,由此产生的效益由双方共同分享。
其二是节能量保证型。在这种方式中,节能方和用能方约定一个节能量,超过这个量的部分归节能公司。
其三是能源费用托管型。这种方式类似于外包,用能公司把项目托管给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则获得托管费。
“第一种方式是目前我国最为普遍的方式,并且也是唯一能获得财政支持的方式。”江百灵表示。
发展瓶颈
浙江亿利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尤加标,对合同能源管理也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帮助自己的朋友准备以这种方式获得政府的订单。
针对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的初期投入大、回收期长等问题,尤加标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获得项目贷款,解决初期投入的资金问题。“对于那种有大企业支持的节能服务公司而言,获得贷款还是很容易的。”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大企业支持的节能服务公司要想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其难度不亚于在茫茫大海中去寻找一个黑匣子。
“合同能源管理让节能服务公司在投入期确认的收入少、获得的利润也少。面对高额的固定资产投入,要想获得银行贷款存在先天性不足。”江百灵说。
一般来说,获得银行贷款首先要有足够的收入和利润来做保证,光这一条就堵住了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而且,在实践当中,节能服务公司投资的资产都放在用能公司中,银行在评估贷款时无法确认这块资产到底属于节能方还是用能方。这更给获取银行贷款增加了难度。”江百灵分析道。
除了融资难题之外,合同能源管理在发展中还碰到了信用风险。江百灵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家大型商场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把自己的年度用电发包给节能服务公司来运作,1年之后,商场的用电量下降了30%。看到如此明显的效果,节能服务公司非常高兴,要让商场兑现承诺。然而,在商场方看来,如此明显的节能效果,并不全是节能服务公司的功劳,因为这年冬天的气候不算低,称得上是一个“暖冬”,当然会节约不少的用电开支。
这个案例中双方对于节约能源的认定所产生的分歧,暴露出合同能源管理中的信用风险。“缺乏了第三方的认定,也让合同能源管理在发展中遭遇了不少的困难。”江百灵表示,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审计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亟须明确会计处理
合同能源管理所遭遇的融资问题,在江百灵看来,跟合同能源管理本身的业务模式有关。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模式就决定了前期投资大、回收慢。
如果采用最简单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前期很难确认收入、利润,进而影响了银行融资。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后提出了两种会计处理的方法,一种是作BOT(建设———经营———转让)会计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相关解释第二号文件中就有很详细的规定。另外一种是作租赁的会计处理,包括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在实践中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可比性较差,也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江百灵表示。
“不管采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法,都要体现服务合同和经营的实质。”江百灵最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