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对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再思考

时间:2014-03-24 09:17点击量: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对现行《公司法》作出12点修改的决定。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一决定,昭示了中国注册资本制度改革走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早在2013年年初,关于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呼声就已初见端倪。而在10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预示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此项举措将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如今,《公司法》的修订,也说明了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已经有了法律层面的依托。

  注册资本制度改革背景

  我国1993年《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是法定资本制,即在公司设立前,必须在公司章程中对公司注册资本明确规定,在公司设立时,必须将股份一次性由发起人或者股东全部认足。在法定资本制下,公司的初始资本必须达到法定最低限额,注册资本采取实缴制。

  2005年《公司法》对公司出资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体现在增加了认缴出资、降低公司最低资本限额、放宽出资期限、增加出资方式等方面。

  作为公司制度的一部分,公司注册资本制度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制度的变化,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极不规范,《公司法》及其配套制度成了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的规范运作,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

  但是,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和实缴制不仅加大了设立公司的难度,降低了公司登记效率,而且妨碍了公司的灵活经营,同时,也并没有达到想要充分保护债权人、维护交易安全的立法初衷,公司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的现象大量存在。进行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内容

  首先,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也就是说,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另行规定的以外,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转而采取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记载于公司章程的方式。

  其次,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另行规定的以外,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分别应达3万元、10万元、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以及货币出资比例。

  第三,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

  据了解,此次修法为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基础和保障。下一步,工商总局将研究并提出修改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建议,同时积极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并完善文书格式规范和登记管理信息化系统。

  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影响

  新《公司法》实施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法定要求将被取消,注册会计师的验资报告也将退出法定业务的舞台,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罪名也将从此成为历史。这意味着对企业成立,国家不再有强制性的注册资本限额的要求,也无须注册会计师出具验资报告来证明其注册资本的真实可靠。

  一、对一般企业的影响:降低创业成本,加大违规风险

  对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修订,其实就是降低企业创业成本的一种举措。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公司是在注册之时借用他人资金,等到公司注册完毕之后再将资金撤出。甚至有些小会计师事务所、工商登记代理公司,专门以帮他人筹集资本为主要业务。一方面,老板在拿钱出去投资,拿地、订设备,另一方面,企业账面上留下了实收资本入账再抽出的痕迹。企业在创业之初即已陷入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这些现象,许多工商登记部门和公安机关是心知肚明,但却不予理会,等到企业出了经济问题时,再来查其虚假出资案。

  此外,原《公司法》中,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限制了一些有专利技术或有实物资产但无充足资金的人士创业。此外,注册资本必须经过事务所验资,也加大了企业的创业成本。

  取消了注册资本最低额的限制,实收资本不再是公司营业执照中的登记事项,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有技术背景的创业人士在没有充足现金流的前提下,可以全部以技术出资或实物出资,尽早圆自己的创业梦想。股东出资,只要依照其认缴的出资额和出资时间进行登记,不再需要走验资流程,节约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但需要创业者注意的是,尽管注册资本不再规定最低限额,但注册资本的大小依然是衡量公司资金实力和对外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之一。注册资本越大,股东在其认缴出资范围内承担的责任也越大。所以,公司股东在认缴注册资本时,应结合自身实际能力,而不能盲目认缴,加大了自身的法律风险。此外,股份公司在发起设立时还要考虑后续融资的可能性,在发起人未缴足前不得再次募资,即不能引入其他股东。这是《公司法》中一个新的规定。

  因此,对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取消,减轻了企业的创业成本,也使创业形式更加灵活。同时,取消了注册资本的法定审批,取消了注册资本的验资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违规风险。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挑战和机遇并存

  近几年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可谓是乱象环生。一些小型事务所,缺少充足的人手,在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中难以立足,在传统的年报审计业务中缺乏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注册资本的验资就成为这些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来源。甚至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企业做验资,还为企业垫资出报告,以借贷形式,将钱高息贷给公司创办人,注册完毕后,由公司创办人归还本息。虽然事务所的同仁都知道,垫资是违法的行为,但仍有很多小事务所以此为生。究其原因,还是现在对小型事务所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有的小事务所,一年出了数百份验资报告,过了两年改头换面,原合伙人又另起炉灶开新所。原来出具的一些不合法的验资报告,从此杳无声息。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这个行业来说,从短期来看,取消了验资,同时也取消了每年的工商年检,将减少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那些以验资和工商年检为生的事务所,也就没有了可生存的空间。而长期以来一直争辩不休的注会能不能做税务鉴证业务,这个问题也一直未有明确答案。由此来看,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仅有审计一项,且该类审计业务,审计程序多,检查风险大。

  从长期来看,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后,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企业的被动接受年检转变为主动申报,企业的信用程度将面临重大考验。如果国家配套了相关严格的制度,对出具虚假报表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那么企业财务信息一致性、公允性、客观性就是企业生存的必备要求。

  企业如果必须提供合法真实的财务信息,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法定审计业务的基础上,拓展财务咨询业务,帮助企业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规避法律风险,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这是提升自我职业形象、拓展外部市场的有效途径。

  而因为信息公开透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加大,很多不审计出报告的事务所,将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事实证明,在审计市场上,如果每个所都能公正诚信执业,审计收费上不去、不执行程序直接出报告等现象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公司法》修改,对于严格公正执业的事务所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机遇。

  改革尚需相应配套措施

  新制度的推行,人们都对其降低创业成本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但是,这个制度实施的效果究竟能如何?取消注册资本的门槛,会不会促使很多皮包公司的产生?取消注册资本最低的限制,注册资本很小的企业,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被一视同仁?取消报告年检制度,企业的信用程度如何来保证?

  这些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也需要我们的政府在政策放开的同时出台相应配套的措施予以合理监控。政府不是不管,而是应该适度放权,把精力放在需要监管的领中去。

  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不是一降了之。对一些特殊的行业,还是要设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市场的培育和经济的发展,应更多地放手让企业主动学习,大胆做事情。政府应该制定一些规则,而不是事先设置进入市场的障碍。企业可以做什么,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规则来做,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则,让创业者有法可依。企业进入市场后,应有能力、有责任承担责任与风险。改年检制度为报告制度,我们政府首先要做的,是要完善报告的审核制度,审核制度也应有章可循。

  在对注册资本实施最低限额的管控下,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管理,是事无巨细的。取消了最低限额,这种管理将转化为制度性的约束。企业由被动地接受审核转化为主动申报,是创建诚信社会的一个新举措。创业就要承担可能存在的损失与风险,而不是由政府来为损失风险买单。取消最低限额的限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我们也相信,在有相应配套实施的前提下,此次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