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综合财报改革推进信息智能化建设
按照《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在2020年前,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报制度。为此,需要推进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建设,而推进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建设则必须进行财政架构的顶层设计。
智能化建设是基础
一方面,政府综合财报业务的发展需要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报制度需要提供比过去更为复杂、多样的会计信息,它不仅包括预算会计,而且包括政府财务会计,同时也应该包括政府管理会计,如提供政府各种成本、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政府对财政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政府预算、资产和绩效评价与管理等信息。提供这些信息需要巨大工作量,远非当前财政会计人员所能够完成。在减少财政人员背景下,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够满足政府综合财报的工作量需要。
政府综合财报的任务之一是解决财政透明。财政透明要求政府向公众充分披露政府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这就需要解决如何使得所有公众能够及时获取政府披露的信息的问题。这也要求政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时进行政府综合财报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与披露。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
自从计算机出现以来,人类社会进入智能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工作方式。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报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它必须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财政信息智能化建设。社会治理是政府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的条件是财政信息的协同共享。智能财政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协同共享是智能财政的核心任务。
财政架构需要顶层设计
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政府财政管理信息一体化能够解决的问题,它的实现不能依靠碎片化建设而必须走顶层设计的发展道路。为在2020年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报制度,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必须面向未来财政业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特点,进行顶层设计。
正如盖房子需要房屋架构,战略决定做正确的事,架构决定正确、高效地做事。财政架构是一个涵盖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全面的蓝图设计工具,它帮助财政的管理者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财政构成和运营,帮助财政管理者利用信息技术发现财政业务与管理问题并不断改进。财政架构保证不同层面的人看到一个更宏观的视图,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无效工作。同时,财政架构是一个把战略、业务与IT进行有效匹配的方法论,从而使信息技术真正为业务和战略服务,使战略能够有效执行。
因此,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必须进行政府架构设计,政府架构设计是一种对财政的人、流程、信息技术的组织与安排的综合描述,用以解决信息技术与财政业务管理深度融合的信息化问题,它包括财政业务架构、财政信息技术架构及其相互融合的应用架构等顶层综合设计。
财政业务架构是基于战略来决定财政各组成部分如何运转的工具,它将高层次的业务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业务模型,描述业务应该以何种方式运作才能满足成功必需的能力和灵活性,是财政全面的信息战略和信息体系架构的基础,是数据、应用、技术架构的决定因素。财政业务架构需要综合考虑财政业务架构治理、财政各种业务(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业务组件模型、流程、分布、组织架构、绩效管理等内容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财政业务与会计核算之间信息一体化的设计;需要考虑财政预算会计、财政财务会计、财政管理会计的边界与大数据的核算与分析流程等设计。
财政管理信息智能化不是单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综合多样现代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应用,如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财政信息技术架构是财政业务单一系统和整体系统的技术实现,必须对系统技术架构的部署、分布和技术环境以及特定技术层面的具体组合进行全面掌握。财政信息技术架构顶层设计包括反映、支持财政活动等大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存储、披露等业务执行的综合技术应用的设计,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整个财政的数据资源和信息流结构,包括数据的分类和定义、企业信息模块和模型,需要综合考虑大数据的集成标准、财政业务发展的技术扩展性等各方面的设计。